图片 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失业问题成因新探_大发体育官网|APP推荐下载**

大发体育官网|APP推荐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

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失业问题成因新探

来源::未知 | 作者:大发体育官网|APP推荐下载** | 本文已影响
 内容摘要:面对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与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现状,运用奥肯定律和有效就业理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探讨了目前就业失衡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转轨经济,就业失衡,奥肯定律,有效就业

  一、高增长低就业的现状特点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加速了由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20年间经济迅速腾飞。1998年至2004年GDP平均每年增长高达8.2%,增长水平远远高于全世界GDP的平均增长水平一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率却不断下降,根据对90年代以来的有关数据的测算,90年代初,我国投资每增长1%,可推进GDP增长0.55%左右;但近年来投资每增长1%,GDP的增长却只有0.34%左右。同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弱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在2004年4月召开的“中国就业论坛上”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可增加约240万个就业岗位,而现在只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就业弹性明显下降。”[1]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88年的2%提高到2003年的4.3%。经测算,加上待转移的农村的新增及剩余劳动力和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我国在2002年有1.89亿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2]。

  图1  失业率变化与产出增长率散点图

经济,国内宏观-[飞诺网FENO.CN]
  资料来源:常云昆,肖六亿. 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5-12.

  根据奥肯定律:Ut 一Ut-1 =-β(gyt—gyn ) 式中Ut,Ut-1分别表示当期和前期的失业率;gn为潜在的产出增长率(美国大约为2.5%~3%);是当期产出的实际增长率;(表示超过正常增长的增长如何转化为失业率的下降)。即实际产出高于自然产出,失业率下降;实际产出低于自然产出,失业率上升。根据常云昆、肖六亿(2004)和浦艳萍(2005)对失业率与产出增长的趋势线作出的回归性分析,结果分别是有98.12%[3]和99.94%[4]的失业率的变异无法用产出增长来解释,由t检验可知Ut 一Ut-1与gyt之间相关度很低,显然不符合奥肯定律。

  二、高增长低就业的宏观成因分析

  1.劳资比率失调

  在中国经济高速腾飞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相当高的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比例由1989年的26.1%上升到2004年的51.5%,这在世界上其他快速增长的经济实体中是很罕见的,而进出口总额占 GDP比例也从1978年的9.8%上升至2004年的69.8%[5]。资本的上升对GDP的贡献超过了劳动的增长对GDP的贡献,高度依赖外资和对外贸易以及依靠行政推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就业弹性会随着资本深化而下降。

  根据专家的测算,由于过高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中国自1990年以来至少失去1.5亿~2亿个岗位[6]

  图2 就业人员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比例

  资料来源:任若恩,2004年宏观经济面临减少失业与控制通货膨胀俩大目标的艰难平衡[J]. 比较,2004(11).

  2.企业体制改革深入,持续创新不足难以推动就业

  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盛行和落后的生产效率导致企业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人员,随着大量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的体制与技术改革的深入,自90年代初期中国城镇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被分流的下岗职工。根据《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从1998~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00万人, 这并不包括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下岗工人[7]。而1990~2002年间,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人数从3,549万人锐减至1,122万人[8]从短期看,由传统的经济体制向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必将对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因不符合优化配置的要求而失业,但是,长远来看恰恰是因为企业本身的持续创新发展及核心就业扩展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目前的技术进步水平远远不足以推动增加充足的就业机会,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就业难的局面。

  3.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格局农业劳动力比重偏高,重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高居不下,我国国有企业工人的约60%左右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由于快速增长的行业对就业的贡献有限,也造成了目前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均衡发展格局。

  社会的就业量大部分应该是由第三产业来完成的。从投入产出的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9]这其中尤其要重视服务业,只有服务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结业量才能够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远远没有体现出其优势,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而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10]

  4. 城乡二元结构扭曲劳动力配比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对我国现有的经济、社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平等的城乡发展结构严重阻滞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高达61.9%,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达45.1%,而在GDP 产业构成中,非农产业构成之和已达到85.5%。这就造成城乡劳动力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严重不符,二者的偏差达29%以上。[11]

  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总数达到1.1亿人[12],由于土地不会增加、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我国加入WIO决定了农副产品价格最终要由市场来调节,而不能再由政府靠行政命令来制定、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速度有限等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能是减员增效,分流入城镇的农业人口加大了就业的压力。

三、高增长低就业的微观成因分析

  正如前文引用的结论数据,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着快速增长与低就业的严重失调。引入微观经济学的有效就业的理论,但是,奥肯定律之所以失效,是因为中国企业的有效就业率偏低。

  有效就业是名义就业中不存在隐性失业时的就业数量。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有效就业是指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的就业,它反映了就业的有效性和利用程度,体现了就业的质量标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小于或等于零的就业就是无效就业。

  企业的总就业人员(N)可分为两部分:有效就业人员(Ne)和无效就业人员(Ni);有效就业率(EER)是有效就业人员与总就业人员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N — Ne = Ni

  N — Ni/ N = EER (0<EER≤1)。EER=1,表示全部就业都是有效就业,产出随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要增加产出,必须增加就业,直到出现无效就业,同时企业的雇工成本增加。这种情况下奥肯定律有效。0<EER< 1,意味着只有部分就业是有效就业,存在部分劳动力的在职失业。这种情况下,提高产出不必增雇工人,只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就业人员,或解雇无效就业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可,这不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情况下奥肯定律失效。

  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个工人的产出比率,用公式表示:A = Y/N = N/(Ne + Ni)。式中,A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Y是企业的产出;N是企业的就业人数。无效就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零,它们的存在不会增加产出。然而,无效就业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有效就业率的高低。在就业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无效就业劳动力越多,有效就业率越低,产出变小,劳动生产率就降低;无效就业劳动力越少,有效就业率越高,产出增多,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劳动生产率与无效就业率成反比关系,与有效就业率成正比关系。

  无效就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零,它们的存在不会增加产出。然而,无效就业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有效就业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与无效就业率成反比,与有效就业率成正比。

  在微观层面上,生产函数一般指一个厂商利用任何给定的要素投入量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厂商投入越多的劳动,越多的资本,产出水平也越高(假定投入被有效利用)。但是在短期,假设惟一的可变投入是劳动,资本投入和技术状态被看做是固定的。因而,短期生产函数的简化关系表示产出(Y)取决于劳动投入量(N)及劳动生产率(A)。用函数式表示为:Y = AN。该函数式表明,短期内产出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和就业量。在就业量一定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必定上升。劳动生产率一定时,就业量增加,产出不一定增加, 只有当所有就业都是有效就业时(EER=1),这一结果才出现。

  由于中国企业的有效就业率很低,因此宏观经济产出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息息相关。图3显示了1979-2003年间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二者呈现非常明显的同向同幅度变动趋势,这充分表明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理论和经验实证均表明,有效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正相关,劳动生产率与宏观经济增长正相关。因此企业提高有效就业率,国民经济产出就迅速上升。无效就业在我国表现为在职失业或隐蔽性失业。由于历史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总体隐蔽性失业情况严重。

  图3  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4[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一般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冗员数量庞大,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排出的冗员人数往往多于企业经济扩张时的新增就业人数,导致企业的从业人数减少,反映在统计中就出现了从业人员增长率下降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因为削减无效就业人员,企业的有效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因此,在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下岗人数增大。下岗分流虽然使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也使很多职工走向社会,带来失业率的提高。

  1998年以来,在有效就业率小于1的情况下,为应对需求上升,企业无须增雇工人,只需将无效就业人员转变成有效就业人员即可。只有当有效就业率等于1时,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才会引致就业的增加。因此,企业在消化无效就业人员和提高有效就业率时,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产出增加,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缓慢。随着新增劳动力快速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失业压力加大。

  四、结语

  体制与结构性失业是我国目前失业的主要成因,从宏观与现实角度来看,经济关系扭曲,产出对就业的影响无法正常传递,以至于出现产出增长,就业压力不减,是造成中国经济偏离奥肯定律的宏观原因。从微观来说,失业成因的绝对多元性与就业成因相对多元性之间的失衡.呈“漏斗型”的失业与就业现状使失业总量继续保持扩大的态势并使失业率较长时间在高位运行。市场竞争的压力与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企业通过释放或充分消化大量无效就业人员,提高有效就业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9O年代以来产出增长、失业上升和宏观经济偏离奥肯定律的微观机理。我国的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尽管在短期内各自是非稳定的,但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琦. GDP增长同时就业弹性下降[J/OL].北京现代商报,(554),http://www.bjbusiness.com.cn/20040430/2004.4.30:(2006.04.01).
  [2] 赵晓. 处于临界点的中国失业问题[N].证券时报,2002-06-21(08).
  [3] 同图[1]
  [4] 蒲艳萍.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有效就业分析与协整检验[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58,69.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DB].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 刘鹤. 对高增长低就业格局的初步研究[J]. 比较, 2005(20):93-104.
  [7] 文清.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 [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02-04-30.
  [8]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3[DB].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9] 蔡昉. 扩大就业要倚重服务业[N].经济参考报,2002-08-28(12)
  [10]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5[DB].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1] 刘凤雏.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政策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4):6~11
  [12] 国家统计局. 统计报告2004(22)[R/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大发体育官网|APP推荐下载**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失业问题成因

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失业问题成因

内容 摘要: 面对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与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现状,运用奥肯定...